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
以气象之智,助低空安全飞行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农林植保、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对低空气象服务需求激增。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稠密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持续为低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高精度、高时效的观测资料。然而,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精度高、实用性强的边界层高精度热动力融合业务产品和参数化方案,仍是一大挑战。
“边界层热动力数据产品匮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山地等复杂下垫面和气溶胶效应对云降水影响物理机制的科学认知,制约了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预报精度,进而影响低空飞行安全和效率。”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郭建平表示。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创新团队,致力于灾害天气精密监测和早期预警研究。创新团队系统开展强对流目标观测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创新发展大气边界层关键参数组网反演技术,提出风廓线雷达站网优化布局方案。研究重点针对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有云覆盖边界层,通过改进参数化方案,揭示大气边界层热动力过程对降水的影响机制及其触发前期信号特征。同时,创新团队还积极推进低空经济气象关键理论研究、低空航危天气监测预警共性技术研发及服务关键技术攻关,为低空飞行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团队系统开展了边界层参数化及城市热岛对云降水影响机理研究,以灰区自相似理论为基础研发了适用于公里级天气预报模式尺度自适应边界层方案,显著提升了高分辨率预报精度和可靠性。另外,通过剖析城市水文过程与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机制,结合多波段雷达组网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中原、东南沿海等地区深对流云、对流单体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归纳其日变化特征、发生频率等信息,为低空航线规划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航空气象服务方面,创新团队整合多源数据,结合模式输出、动力学及统计学方法,构建了精细化服务体系,为典型机场、进近区和航路(危险天气)提供精准预警预报。针对低空飞行中通航目视飞行气象风险评估难题,创新团队实地调研通航机场和飞行员操作实践,结合民航飞行气象条件指标及文献研究方法,建立了四级风险评估体系(绿-低风险、黄-较高风险、橙-很高风险、红-极高风险),并在内蒙古、江西等地实现了业务应用,为通航飞行提供实时气象风险预警,显著提升了低空飞行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创新团队在填补边界层气象研究空白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模式的创新。目前,创新团队已获批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项成果得到示范应用。江西省通航气象服务平台、内蒙古航空气象预报服务平台实现省级业务运行。此外,创新团队搭建的通航气象服务产品应用及飞行安全服务保障平台,已累计为6000架次通航飞行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文章转载:http://epaper.zgqxb.com.cn/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