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究冷空气的本质、形成缘由,剖析为何 3 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大幅降温,详细解读冷空气等级划分以及寒潮的界定标准,阐述其对各个行业产生的影响。同时,面对 3 月大幅降温时应采取的应对方法和防范措施,笛远产品在预测强降温中对冷空气活动监测所发挥的重要支持作用。
冷空气,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是位于低温区的空气。其发源地主要在遥远的北冰洋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地区。在这些高纬度区域,冬季黑夜漫长,白昼短暂,日照时间少,像在极地甚至会出现极夜现象,太阳长时间不见踪影。这使得大地从太阳获取的热量微乎其微,而夜间地面又向太空辐射散失大量热量,导致近地层大气随地面持续冷却,气温不断降低,大量冷空气便逐渐堆积起来。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这团低温冷空气自北向南推进,进而影响到蒙古国、中国北方、中国东部乃至中国大部地区。
到了 3 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且易造成大幅降温,主要是因为此时正处于季节交替时期,是由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北方冷空气依然不时南下,当它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并相互对峙时,就会形成持续性的低温、阴雨天气。而且,若冷空气南下时间越晚、强度越强、降温范围越广,出现大幅降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例如,当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势力在 3 月突然增强,其南下过程中就极有可能给我国多地带来显著的降温天气。
根据 2017 年修订的《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冷空气可分为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这 5 个等级。划分依据是某地受冷空气影响后,在一定时间段内当地最低气温下降幅度以及日最低气温值这两个指标。其中,弱冷空气能使某地日最低气温 48 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 6℃;中等强度冷空气使某地日最低气温 48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6℃但小于 8℃;较强冷空气使某地日最低气温 48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 8℃或以下;强冷空气使某地日最低气温 48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8℃,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 8℃或以下;而寒潮则更为严苛,它要求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 24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8℃,或 48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10℃,或 72 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 12℃,并且要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 4℃或以下。
在农业领域,3 月的大幅降温对农作物影响显著。正值春耕时节,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容易导致农作物倒伏,降温会使作物遭受冻害,而伴随的雨雪天气还会对播种、采收、晾晒以及运输等农事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适量的降雪有利于田地增墒保湿,低温也能杀死土壤中的虫卵和成虫,减少来年病虫害。以 2024 年 3 月为例,华北地区部分麦田因大幅降温,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冻害现象,影响了小麦的返青和后续生长。
对于健康而言,3 月气温骤降,人们若没有及时添衣保暖,很容易受凉感冒。低温刺激还会使血管收缩,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在一些医院,每到 3 月大幅降温期间,感冒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患者数量都会明显增加。
能源方面,3 月冷空气来袭,大风、降温、降雪等天气导致居民取暖需求增大。相关部门不得不加强煤炭、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调度与供应。同时,强冷空气引发的雨雪冰冻灾害,容易致使输电线路覆冰,影响电力传输。例如 2024 年 3 月,东北地区就因一场冷空气带来的强降雪,部分输电线路出现覆冰,导致局部地区短暂停电。
交通出行也深受影响,3 月冷空气常伴随着雨雪天气,低温雨雪冰冻会让路面湿滑,视线变差,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道路结冰时,车辆必须减速慢行,加大车距,避免急刹车。此外,雨雪天气对飞机、火车等出行同样有影响,航班延误、火车晚点等情况时有发生。2024 年 3 月,南方某城市就因一场冷空气带来的持续降雨,造成城市道路拥堵,高速公路封闭,部分航班取消。
面对 3 月大幅降温,居民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农业生产者可通过覆盖地膜、搭建防风障等方式保护农作物。交通部门应提前做好道路除雪、除冰准备,加强交通疏导。而笛远产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笛远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算法,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各种气象要素。能提前捕捉到冷空气南下的迹象,预测其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例如,笛远产品通过对各气象要素、气象雷达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判断冷空气前锋位置,提前数天发出降温预警,为相关部门和民众争取充足的应对时间,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减少冷空气带来的损失。
总结:3 月大幅降温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了解冷空气的形成、等级划分以及对各行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应对和防范措施,结合笛远产品等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测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 3 月的大幅降温天气,降低其对生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